多晶硅企业须迈过技术升级这道“坎”

多晶硅企业须迈过技术升级这道“坎”

  • 2010年01月08日 14:16
  • 来源:

  • 0
  • 关键字:多晶硅
[导读]
 
针对当前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及部分技术难关尚未攻克的局面,多晶硅企业已经达成共识:要想发展,必须迈过技术升级这道“坎”。
 
内蒙古惟一建成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淑萍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只有个别多晶硅企业获得了百吨级自主技术,实现了较好的生产运行。而千吨级以上规模的投产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未能顺利攻克相关技术难题,以至于达不到设计产能,有的企业产量甚至仅占设计产能的1/5。同时,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全部达产,因配套节能环保技术不成熟,也难以摘掉“高能耗、高污染”的帽子。
 
南京大陆内蒙古多晶硅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多晶硅企业生产的工艺路线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流化床法和物理冶金法,前面3种方法都可以归类为化学法。改良西门子法因其技术相对成熟、投资风险较小、扩产最易而被广泛应用。该技术是国际上采用的主流工艺方法,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的80%左右,但是其核心技术只有美国、德国、日本和挪威等国掌握。国内最早的生产厂家是四川峨眉半导体厂和洛阳中硅高科公司,两厂的年产量分别为100吨和300吨,都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百吨级生产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近期多晶硅巨额利润的刺激下,这两家企业也做出千吨级的扩产计划,但是至今未能顺利攻克技术升级的相关难题。
 
与此同时,内蒙古锋威公司、徐州中能公司、江西赛维公司、南玻集团、江苏阳光公司、云南爱信硅公司等企业的产能计划一个大过一个,大部分新项目都采用西门子法,技术支持方为俄罗斯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而该技术缺乏千吨级生产实践经验,关键技术也被国际巨头垄断。俄罗斯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实际生产经验,而且由于国内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交钥匙工程恐怕很难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多晶硅企业动员各方力量,实现技术升级非常紧迫。
  
内蒙古神舟硅业公司副总经理刘淑萍认为,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是要实现技术升级和解决过剩这两个问题。“事实上,国家政策对已经投产或已立项的多晶硅企业没有影响,而且提高准入门槛、引导国内多晶硅满足自需等这些条款有助于本土企业占领国内市场。而国家限批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是国家希望多晶硅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升级,促进节能减排。这将迫使各家企业加快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和改善,也将有一批小企业因为成本压力而被淘汰,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刘淑萍说。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