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2008年,锰三角因锰污染问题,曾一度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及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秀山县,锰产业创造的利税曾一度占当地财政收入的70%。然而,秀山县委、县政府于2011年5月,毅然关闭了当地83户污染较重的锰粉加工企业,对18户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全部进行了停产整治、整合重组,一场整治锰污染的攻坚战由此打响。
壮士断腕 向锰污染宣战
“猛发财,发锰财”——这是曾经在秀山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可是,摆在当地面前的却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究竟是要环境还是要效益?位于秀山县的嘉源矿业公司,在这场环保攻坚战中,面对这一两难问题时,决定整合重组,彻底向污染宣战——既要环保也要效益。
下定决心就不能走回头路,这是一个“壮士”应有的果断,也是一家决定改变的企业的选择。
2011年8月,嘉源矿业利用国家和地方对电解金属锰行业整合重组的契机,关停原磊鑫电化厂1.2万吨生产线,淘汰原嘉源公司2万吨电解金属锰老生产线,在嘉源公司原厂址上投资3.53亿元新建年产4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线(单线产能1万吨/年)。
行业首创 环保成效显著
2013年6月,一场全国电解锰节能减排论坛暨新技术推广会上,嘉源矿业被选为当时唯一参观现场。在这场由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会上,嘉源矿业的生产工艺亦被作为全国示范工艺推广。这份荣誉,是对嘉源矿业自整合重组以来所做的一系列技改的有力证明。
要改变就要敢为人先,嘉源矿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过多个首次,包括首家采用立磨制粉、首次采用绿色电站。
据了解,与传统球磨制粉相比,嘉源矿业采用的新制粉设备杜绝了粉尘污染,提高了锰粉回收率,新设备加工的锰粉目度也由原来的85-90目提高到95-100目。在节能效果方面,立磨每生产吨矿粉可节电25—30度,折算为电解金属锰产品每吨节电250度左右。新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操作上更为简便,也更节约人力,年产60万吨矿粉只用13人,比原来减少约200人。
嘉源矿业在行业内还首次采用绿色电站,电功率因素由原来的92%—93%提高到现在的97%—99%,提高了电的利用率,降低了电耗。改造升级电力设备后,嘉源矿业新建110KV降压站提升了供电等级,线损从原2.5%降低至0.5%以内,每吨产品节电150度。
这样的技改成功例子在嘉源矿业还有很多,所有的这些改变,为的就是实现整合重组之初的承诺——既要环保也要效益。
知耻后勇 技改改出效益
回想起曾经的秀山,“喝‘黑水’,吃‘黑饭’,县财政挣着‘黑色GDP’,锰矿工人拿着‘黑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地人开始用“黑”来形容他们的生活。曾经以丰富的锰矿资源风光一时的“锰三角”(重庆秀山、贵州松桃、湖南花垣),也从此被冠上了“黑三角”的绰号。
然而,近年来在秀山县越来越多像嘉源一样的矿业企业,正通过技术革新改变着这一落后的面貌,助力曾经引以为耻的“黑三角”渐渐回归到引以为傲的“锰三角”。
嘉源矿业所做的技改努力也收到了直观的成效。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嘉源矿业每吨电解金属锰产品综合成本节约1000—1200元,成本的节约,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嘉源矿业还按照建设花园式工厂标准和要求,投资300余万元实施了全面绿化、亮化和美化,彻底改写了电解锰行业脏、乱、差的形象。
据了解,改造前的嘉源矿业在秀山不显山不露水,如今其单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量近5万吨,产值达6亿元至8亿元,年创利润近亿元。
技改改出了效益,嘉源矿业被重庆市科委列为重庆市“121”锰业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同时,重庆市经信委已向工信部推荐嘉源矿业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此外,嘉源矿业还积极申报技术专利,已申报20项实用技术专利,其中20项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来源:中国经济网重庆频道)
- [责任编辑:Mike.zhang]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