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除非中国开始采取及时的具体行动,削减钢铁等产业过剩产量和产能...否则包括美国在内的受影响国家,除了采取贸易行动保护本国产业和工人之外将别无选择。”
没有比这更生硬的政治语言了。
这则严重警告出现在美国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的联合声明里。此前各方在布鲁塞尔举行多边谈判,应对正在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钢铁产业危机的局面,但显然各方没有达成一致。
北京方面的回应也毫不客气。
新华社在布鲁塞尔会议的当天发表社论称,“指责其他国家总是很容易,这是政客因国内经济困境而煽动情绪的万全对策,但互相指责和贸易保护主义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3月钢厂产能利用率上升至纪录高位,出口再次加快,年率达到1.2亿吨。这明显是在伤口上撒盐。
这背后的原因让人有理由怀疑,中国是否会重视外界关于遏制某些做法的呼声。美国称这些做法是“扭曲市场的政策”。
因为这不仅事关中国的钢铁政策,而且也涉及经济观念的冲突。
**痛苦感受**
大家都感受到钢铁业的苦楚。
英国举国上下对曾经叱吒风云的钢铁业可能消失感到忧心冲冲。在德国,上周有超过4万名钢铁工人上街抗议中国出口的影响。
此外,亳无疑问,中国本身也同感痛苦。
2015年录得纪录亏损后,中国主要钢厂今年前两个月又合计亏损114亿元人民币(18亿美元)。
而公布这些数据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于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心知肚明,即淘汰更多的过剩产能。
中国也同意这么做。其目标是关闭1-1.5亿吨的产能,代价是损失估计40万个工作岗位,这个数字让英国钢厂可能关闭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形见绌,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并没有可以与英国相媲美的社保网络来减轻此类冲击。
不过,这个问题是双重的。
首先,这个产能关闭数字只占中钢协对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预估的一半,而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的预估规模与全球其他地区合计的产能一样多。
其次,中国整个钢铁产业,才透过提高国内价格、改善利润,以及对大多数有财务困难的厂商暂缓法院裁决的方式获得生机。
而钢铁行业想要抓住这线生机的整体意愿,解释了中国钢铁产量上个月为何会大幅增加。
**拜托!再多点刺激!**
中国钢材价格反弹归功于国内需求回暖,以及供应链补充库存。
换句话说,炼钢厂重新启动产能,完全是因为他们受到“市场力量”的激励。
但这种“市场力量”却直接源自政府干预。
现在已经清楚,中国已实施新的刺激方案来提振不断放缓的经济。
而这次的刺激措施与上次并无不同。中国政府在2009-2010年曾推出规模更大的刺激方案,以帮助经济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有银行和地方政府再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FAI)。今年前三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至关重要的是,来自国有实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去年的10.9%猛增至23.3%。
再加上来自部分房地产市场的微刺激,后者都转化为对钢铁、水泥和其他建材的需求增加。
讽刺的是,所有这些都与中国官方的说法背道而驰。中国政府一直表示,将引导经济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
但从经济成长和社会稳定这些更重大的考量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中国政府应对经济放缓的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因为这样而会让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继续下去,那也只能如此。
中央计划经济就是这样作的。尽管中国政府表面上接受了自由市场的概念,但一出现困难,政府就会出手,以防不受节制的市场给国内带来动荡。
因此,当美国商务部号召,在“没有政府举措对市场的扭曲影响”下,“以市场来推动”重组钢铁产业时,它忽略了中国实际运作情形这个重点。
**贸易战?**
布鲁塞尔会议的其它与会国家提出,中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和政策合作,设法减轻全球钢铁行业重组对社会的影响,作为重返国际谈判的方式。
中国是否会接受这个橄榄枝,还不得而知。双方言辞尖刻,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如果此路不通,则势必会有更多贸易制裁。美国的声明有针对性地加上了这样的注脚:去年美国政府展开贸易救济程序的数量创下历史性水准,其中包括向钢铁进口商收取4,550亿美元罚款。
未来各方将会一边谈判,一边采取进一步的“严格执行措施”。
问题是,在钢铁等大宗商品供应链中,双边制裁没有效果。
中国出口不只影响到美国,还影响到韩国和日本等其他亚洲钢铁生产大国,他们都通过增加出口进行应对。
印度和日本已把官司打到世贸组织,因前者2月对就进口钢材设置最低限价。
在澳洲,本土钢铁厂商Arrium刚刚破产,政府已经对进口钢材采取41项反倾销举措,其中有13项针对中国,有八项针对韩国。
在钢铁行业,这种贸易制裁不断扩大的现象被称为“打地鼠”。这是一种热门游戏,玩家必须击中从诸多孔洞中随意出没的地鼠。
这意味着,双边制裁立即导致钢铁流动发生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国家,进而促使其对廉价进口施以惩罚。
这个过程已不只是刚刚萌芽,而是正在演变成全球性趋势,每个国家都寻求保护自己的钢铁产业。
就钢铁行业重组举行全球性对话,肯定是防止发生大规模全球贸易战的一个正确途径。
但由于中国不愿意也不能牺牲其经济增长目标及钢铁政策的稳定性,所以这有可能成为一场彼此充耳不闻的对话。
- [责任编辑:Chen Zhen Seng]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