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钛工业更像是在积攒能量,苦练内功,蓄势待发,从创新中寻求突破,不断探索未知的道路。钛行业的发展与消费领域扩展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应大力拓展钛产品的应用领域,促进钛产品的消费,加强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合作,凸显产学研新高地,实现由低端产品不断向高端化迈进,适时对低端产能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坚持淘汰一批企业,更多地改造、升级一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钛行业在前进道路上才能走向“钛”好的明天。
提到游玩,北京市平谷有什么?七八月份是北京的旅游旺季,在今年的畅销路线中,记者发现多了一个特别的景点——2016年石林峡景区重磅打造的钛合金飞碟观景平台。悬挑最长、面积最大、材质最轻,拥有多个“世界之最”的钛合金飞碟观景平台成为了北京旅游线路中亮眼的一张“名片”。
30米长的全透明悬空观景台,脚下是山涧河流,在视觉冲激的同时,孰不知脚下是由钛合金在为游客安全保驾护航。该结构梁使用的钛合金材料全部由宝钛集团提供。宝钛集团将钛合金产品应用推广到旅游业中,实现民用钛材领域新的拓展,创新发展一时间成为钛行业热议的话题。“创新”贯穿着上半年钛行业的发展,记者梳理上半年事件时发现,宝钛集团不仅积极扩展民用领域,参与建造旅游景区观景平台,而且在海洋领域独占鳌头,投身4500米深潜器钛合金载人球舱项目的研制,近日又以“国内最大最长钛合金无缝管”的信息引起行业的关注,宝钛不断实现技术的突破,在创新发展中积极拓宽市场应用领域。
>>>>
中国制造开启高端钛材之门
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化工、冶金、医疗等各个领域。由于我国航空业起步晚,航天用高端钛材消费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目前高端钛材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日俄等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制约着我国当前高端钛材使用范围和规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该政策的落地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席卷而来。钛又作为打造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国钛产业将在中国制造的“劲风”中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6月1日~7日,由宝钛集团研制的4500米深潜器钛合金载人球舱,参加了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在观看展览时对宝钛研制的深潜器钛合金载人球舱给予了充分肯定。4500深潜器钛合金载人球舱,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关键部件国产化,在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该项目先后突破了宽幅钛合金厚板研制、钛合金半球整体成型、专用焊丝研制及窄间隙焊接工艺、钛合金大学构件电子束焊接工艺、球型体热处理及加工变形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深潜器及钛合金研究领域多项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500米深潜器钛合金载人球舱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在钛工业发展中尚属第一次,这不仅仅是对有色行业,更是对钛行业寄予厚望,同时也是对宝钛科技创新及中国钛工业发展的巨大鼓舞。
宝钛集团不断提升研发及加工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不仅在海洋领域取得成果,近日在技术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生产出国内最大规格的TC4无缝管,填补了国内大口径高端市场的空白。宝钛开拓思路,努力开发新产品的举动,可以看出,高端钛材市场已经成为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行业中的“大佬”企业也都在不断追随市场脚步,努力在高端钛材市场中寻求一席之地。西部超导作为我国航空用钛合金棒丝材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出多种航空用新型钛合金,不断为我国军用和民用航空机提供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成为我国新型战机和大飞机用钛合金的主要供应商。目前,西部钛业等企业的技术与装备实力在不断提升,可见,随着未来高端钛材需求的增长,国产化率的提升,将给更多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不仅在企业的参与下稳中有序地进行,更加离不开研究机构背后的付出。6月21日,南京理工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该校陈光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型钛铝合金承温能力能够达到900℃以上,比现有发动机核心部件材料的耐高温能力提高150℃~250℃以上。该团队在国家“973计划”等资助下,设计出钛铝合金家族的新成员“聚片双晶钛铝单晶”(PST钛铝单晶),不仅使其强度、塑性大大增强,且耐高温能力强。这将极大促进钛铝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提高发动机的性能,日后将会在航空“心脏”上深深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
钛上得了飞机,下得了海洋,同时在汽车、核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也会尽一步扩大。钛是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钛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钛及钛合金制造企业将借机“高端钛材”之风乘机而上。
>>>>
产学研模式助力高端钛材发展
宝鸡是我国钛产业的聚集地,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由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 6家单位发起,吸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成立了钛产业联盟。在钛产业联盟引导下,已有400多家钛材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的支持,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等举措。在该联盟的推动下,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纷纷亮相,并向中高端进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宝鸡欧亚公司2015年研发生产出重量轻、强度大又耐高温的旋翼式飞机钛合金机架,并计划在5年内形成年产 80架钛合金旋翼机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1.5亿元。此外,多家中小型钛企业生产的钛合金头盔、玻璃幕墙钛合金卡子、钛合金心脏起搏器壳、新型钛合金人工关节等产品,不但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还出口国际市场。
记者从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年会上获悉,今年宝鸡市和宝鸡高新区将在高端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联盟成员企业大力支持,协助企业加快向高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产业链终端延伸,优化产业链、拓展应用领域,为钛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成立产业联盟,是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为产业结构、加工技术、人才储备、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平台。省市区的合作发展模式正在向更广的市场蔓延,建立国家级钛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渐渐开始被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就建议,应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模式新模式,集中资金,选择新流程,聚焦大项目,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团队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尽快实现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的突破。同时,紧紧围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舰船、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统筹规划,区域布局,跨界融合发展,引爆钛的新材料技术和应用的革命,助推高端产业发展。
研制拥有中国自主产权的钛加工材料,还需多方面努力,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参与,国家为后盾,积极建立产学研新模式,加强上下游合作,实现由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向提升品质和技术含量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转变,从而满足中国在航空航天、医疗、船舶等领域高性能钛的需求,不断占领高端钛材市场。
>>>>
优胜劣汰促使企业兼并重组
在高端钛材持续升温的良好氛围中,钛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钛材的主要市场依然是低端产品,而且多数企业均处于中低端产品的定位上,产品 “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亏损面加大,致使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渐渐被淘汰。
前几日,记者从微信钛圈中获悉,云南一家海绵钛厂正在处置一批还原蒸馏设备,原因是停产关门。刚刚启动生产线就面临停产的局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其实它的关门停产只是钛行业目前经营困难的一个缩影,国内多家企业已出现资产链断裂,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15年在宝鸡注册的506家涉钛企业中,因市场不景气,导致企业濒临停产或倒闭的就有180多家,占到注册钛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西南地区,一些经营困难的钛企业也有意转让出售。一时间,市场上充斥着某某企业在商谈转让或兼并的传闻。预计下半年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钛行业企业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在2000年,中国的钛产量仅有2000吨,而到了2014年,中国海绵钛产能已超过9万吨,而实际需求不超过6万吨,2015年我国海绵钛产量6万吨,实际消费量5.8万吨。这些简单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我国海绵钛已严重的产量过剩,海绵钛价格大幅下降,唐山天赫、抚顺钛业、攀枝花欣宇化工等企业已陆续停产。纵观全局,目前钛相关产品整体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近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对有色金属产能过剩的问题作出明确部署,意见的出台可能使一部分钛企业被重组兼并或是一些已经上马的项目转向。持续的低谷期使得小企业退出市场的进程逐步加速,整个行业进入了整合与淘汰的阶段。有远见的企业应适时地兼并重组,把小企业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批稳定的几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不然待市场回暖时,又将是循环的价格战,经济情况一旦下挫,所有企业会叫苦连天。重组整合也是企业加强协作、优势互补的一种合作,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抱团发展,融合优势,实现由低端产业不断向高端领域迈进。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又被视作“去产能”的“牛鼻子”。在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着重强调,今后两年央企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 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批“僵尸企业”必须整顿、并购求生存发展,进而推动低效产能的退出。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粗放的钛冶炼、钛加工“僵尸”企业将逐步实现关门停产。
中国钛工业体量已经发展得足够大,而若想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行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几家大型企业掌控市场的态势是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产能集中度提高,企业的经营行为相对规范,各企业才能将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提高质量、加大创新等方面,行业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
(来自网络)
- [责任编辑:Jiang Li Juan ]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