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2016年~2018年,马钢精心设计、科学谋划、有效实施,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同时妥善安置分流富余职工1.8万人,没有让一名职工因化解产能而丢掉饭碗,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第九督查组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致肯定。
“如何稳妥有序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对各级管理者来说,既是考验,更是责任。”马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尧多次强调。
在3年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马钢人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将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与人力资源优化相结合,谋远谋实谋细方案,稳定稳妥稳步实施,有力破解了“第一难题”,有序盘活了“第一资源”,有效激发了“第一动力”。
3年来,马钢瘦身强体,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升,企业实现了从扭亏脱困到转型升级,再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3年跨越。2016年,马钢甩掉巨额亏损的帽子,成功扭亏为盈;2017年,马钢盈利56亿元,刷新年度最佳经营业绩;2018年,马钢盈利创历史同期最好纪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步明显。
五个“一批” 做到科学设计、分类安置
2016年初,与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相比,更让人揪心的是行业的“冰冻期”、钢铁的“白菜价”,以及企业历史上最严重的巨额亏损。
“2016年2月6日~14日,马钢在春节前后连续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国家去产能政策,讨论马钢去产能工作计划,在国家部委配套政策尚未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就编制上报了马钢去产能方案的第一稿。”马钢股份公司计财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化解过剩产能,核心问题是人,难点也在于人。从马钢自身来看,劳动生产率低、人员结构不合理是企业竞争力的短板,而实施人力资源优化、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十三五”发展中绕不开、躲不过的重要工作。为此,马钢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并没有孤立地开展关停产线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更没有简单地进行“一刀切”,而是与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优化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策划设计、整体统筹推进。
任何一个职工没有分流安置好,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马钢本着高度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企业可承受、职工有安置、就业有新路、生活有保障。根据国家去产能人员分流安置政策,结合流程化生产的特点及关停产线人员的结构状况制订的《马钢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人员退出分流安置总体方案》,在公司职代会上获高票通过。经充分论证、深入调研,并经职代会审议,马钢推出居家休养、编外管理、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保留劳动关系等“一揽子”离岗安置政策,有效拓宽了安置渠道。
与同等规模的兄弟钢企相比,马钢社会负担更重,职工人数更多,职工转岗安置的压力更大。同时,因钢建市的马鞍山,城市就业容量有限,分流职工再就业则更难。为此,马钢采用“离岗安置分流一批、协商一致合同解除一批、腾空岗位转岗一批、产业发展吸纳一批、外部市场输出一批”的方式分流安置职工。在实施过程中,马钢一方面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岗位优化设计、全员竞聘上岗、政策引导等,动员鼓励有意愿的职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离岗安置政策;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用足用好政策,为居家休养等离岗安置职工提供保障,做到化解产能无情、人员安置有爱。
科学设计、分类安置,既确保了马钢去产能人员安置目标实现,也促进了企业人员结构优化、劳动生产率提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2016年以来,马钢职工收入显著提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职工分流安置、人力资源优化,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工作。
重点攻坚 做到系统有序推进
2018年10月29日,长材事业部北区转炉系统永久性停产。然而,即便是最后一个班次,当班职工依然创出高产。“今天之后,我们将各自奔赴新的岗位,但我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马钢人都能站得直、干得好。我也坚信,马钢一定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越来越好。”在完成最后一炉钢水冶炼后,3号转炉丙班主操谢祖民感慨万千。
马钢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公平公正、细致到位,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充分认可和支持。强化组织领导,系统有序推进,这是马钢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牢牢把握的主基调。
在制订安置政策时,马钢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可。在具体操作上,马钢以动员引导为主,尊重个人选择、关心困难职工,确保人员安置公平、公正,把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执行过程中,马钢党委认真做好“势”“策”“情”的宣传,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工作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强共识,画好同心圆,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公司工会主动担当作为,坚持双向维护,强化救助保障,助力公司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稳步、有序、高效推进。各部门、单位协同发力,积极营造氛围,努力化解人员安置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特别是广大职工,他们根据公司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或满怀不舍但毅然离岗、腾出岗位,或主动加压、替换劳务,或加强学习、多掌握一个“金刚钻”……3年来,马钢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平稳有序,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扭住关键环节,聚焦重点攻坚,这是马钢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始终唱响的主旋律。
就马钢而言,人员分流安置之所以难,就难在企业自身的分流渠道窄。去无效供给、砍过剩产能,势必带来原有岗位的减少。而扩大有效供给、培育新动能,也会创造新的更高效率、更有质量的岗位。马钢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异常艰难的经营形势下,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特殊钢线棒深加工、宽翼缘重型H型钢、动车用车轴等一批重点产线升级项目;积极培育壮大多元板块,构建矿产资源、工程技术、贸易物流、节能环保、金融投资、信息技术、新材料及化工能源、废钢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为人员分流安置开辟出新的空间。同时,马钢还深挖内部潜力,通过清退替代劳务、补充自然减员等途径,组织内部转岗,缓解分流压力。
就马钢而言,人员分流安置之所以难,还难在既要保证职工队伍稳定,还要保证生产秩序的稳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当自己所在的炉机、产线面临永久性停产时,难免有些彷徨,甚至失落。这样的情绪倘若随着窗口期的临近而日益加重,势必影响生产安全稳定和企业当期效益。为彻底消除职工的疑虑,马钢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同时,将原二钢轧总厂和三钢轧总厂合并成立长材事业部,把原一铁总厂先后成建制划入二铁总厂,既优化了产品制造流程、强化了资源协同效应,又提前打通了职工转岗衔接的通道,让面临分流安置的职工们吃下了“定心丸”。
就马钢而言,人员分流安置之所以难,更在于企业人力资源存在“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等“老大难”问题。对此,马钢大刀阔斧、自上而下率先展开公司机关机构改革和人力资源优化。2018年上半年,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仅仅通过不到3个月的时间,此项工作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公司机关部门精简幅度达33%,人员减少67%;股份公司机关部门精简幅度达31%,人员减少43%;管控界面更加清晰。此外,干部管理权限、薪酬分配制度、公共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由此,马钢职能清晰、流程优化、管放结合、权责到位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更加清晰,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机制变革 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在人员分流安置与人力资源优化工作中,马钢以“减总量、调结构、提素质、增活力”为目标,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用变革的方法、创新的举措,激活企业“第一资源”,增强发展“第一动力”。
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构建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架构。马钢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搭建起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培训提升、员工服务、业务执行等平台,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决策支持。同时,马钢还在公司内部积极发掘岗位,收集岗位需求,统筹调配,大力开展去产能人员转岗培训。该中心的成立,有效满足了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技能培训需求。目前,该中心已举办47期转岗培训班,通过总数高达5640个学时的培训,帮助2803名转岗职工重新取得职业资格等级等证书,使每一名参训人员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技能提升。
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在持续压缩职工总量的前提下,马钢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3年来,马钢累计公开招聘高端操作维护岗位人员828人;招录新大学生66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19名;市场化引进26名高端人才,与3名博士签约。此外,马钢还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建设工匠基地,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推动激励机制变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马钢在各层级探索构建短、中、长期均衡激励的制度体系,不断激发干部职工担当精神和工作热情;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健全灵活的用人方式、用人机制、激励模式,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强化以业绩为衡量的考核导向,建立健全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浮动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职工。
虽然马钢人员分流安置目标顺利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钢铁产业劳动生产率离人均年产钢1000吨的目标仍有差距,子公司和二级单位机关机构改革及人力资源优化仍任重道远……可以说,劳动生产率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马钢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聚众力、打好攻坚战。
苟日新,日日新。一座座曾经的功勋炉机,虽已永久性关停,但它们永远镌刻在马钢人的记忆中。3年来,马钢通过产线改造、工艺优化,使轮轴、板带、长材三大产品全面迈向高端。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马钢人的步伐必将迈得更快、走得更稳。
(转自中国冶金报)
- [责任编辑:王可]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