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
钢铁产量意味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在这项指标中以53.31%的姿态占得全球钢铁产量魁首,惊艳了世界,这个数据属于中国无数钢铁企业,他们对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到这儿就不得不说昔日辉煌的中国四大民营钢铁巨头了,别看是四家民营企业,但他们曾占据了钢铁产业的半壁江山,只不过如今却落得凄冷惨淡。世事无常,总有兴衰,但这四大民营钢铁巨头的兴衰史却总是让后人感慨不已。
一、"长子"海鑫
当海鑫集团843笔应收款项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落寞的结束拍卖时,很难想象,这笔高达22.35亿元的资产包,最终被打出了6600万的"骨折价",尽管如此,但始终无人问津。
01:长者奋斗
海鑫钢铁集团成立于1992年,他的董事长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跟绝大多数为生计所迫的年轻人一样,李海仓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了,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只能在榨油厂、肥皂厂当工人。
工人的生活十分忙碌,但李海仓在忙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反而是一直在寻求机遇,后来他成功在村里办起了油坊,开起肥皂厂。而他并没有满足现状,32岁的李海仓决心冲一次。
1987年,他带着集资的40万元,在山西建立了第一个合股经营的洗煤焦化厂,此后,凭借着自己的经商天赋,李海仓在焦化厂的基础上向钢铁进军,五年之后,海鑫钢铁集团成立。
十年之间,李海仓让自己成为身家30亿的大富豪,更将海鑫打造成一个以钢铁业为主体,以房地产、水泥等为辅的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以下的原因:
其一,致力创新。李海仓亲自把关产品结构的调整,致力于让海鑫钢铁走到科技的最前沿——国家关闭土焦时,海鑫已用上了机焦;国家淘汰小机焦、小炼铁时,海鑫已开始使用高技术的炼铁炉和炼钢炉。
当国内的钢铁市场趋于饱和时,海鑫早已"领跑"世界钢铁行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占领了大半钢铁市场。
其二,道路明确。在企业发展中,李海仓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李海仓是一个懂发展的人。他为自己的海鑫集团培养了五件"利器"——成本、质量、诚信、资本和人才,凭借着这五个法宝,海鑫集团从决策、立项到施工、投产从来没有超过两年,正是这种效率,让海鑫集团迅速发展。
只不过在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李海仓却因为生意摩擦被旧日好友枪杀于办公室,其中恩怨旁观者无从知晓,但更多人关心的是海鑫集团何去何从。
02:少帅接班
李海仓遇刺的时候,其子李兆会才22岁,正在澳大利亚留学,读的是营商和企业管理,在外留学并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父亲的安排,从种种事迹看来,他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但当重任都压到肩头的时候,这个22岁的少年仿佛一夜间长大,一改往日贪玩的习气,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在他上任的第一年,正值"非典",随之而来的是煤价高涨,用电受限,运输紧张,但李兆会危机处理的并不错。
在他的带领下,2003年成为了海鑫钢铁集团发展最好的一年,这一年海鑫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这样漂亮的业绩让公司上下质疑者哑口无言,他也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王朝。
03:新的王朝
与每天泡在钢铁车间的父亲不一样,他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更感兴趣,在专心搞钢铁三年之后,李兆会去大都会炒股了。
当时正值全民炒股的高峰,年仅25岁的李兆会有着数以亿计的现金,很难对这股发财狂潮不动心,再加上海鑫钢铁在主业上遭遇麻烦——钢材价格不断跳水,国家号召去产能,让李兆会愈发的想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炒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资本市场上,李兆会风光无限,但在实业领域,由于钢铁行业盛极而衰,全行业平均负债率上升接近20个百分点,海鑫也难以逃脱。资本市场上的风光并没有挽救李兆会的海鑫集团。
随后海鑫集团资金链出现断裂,亏损负债进一步恶化,后来更是陷入全面停产。而海鑫的问题除了大环境下钢铁行业的不景气,还因为两点重要原因:
其一,失去了盈利能力。虽然李兆会接班后两年盈利,但这更多是其父的余荫,李兆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盈利项目,故而行业衰退后变得束手无策。
其二,失去企业家精神。李兆会带领的海鑫在任命上更多的是任人唯亲,自己专断。
海鑫在出事之后,虽然苦苦支撑不愿破产清算,但最终还是走了这条路,虽然资产包号称22亿,但其中几乎全是烂账,6600万的破盘无人愿意接受。最终,由建龙集团对海鑫集团实施并购重组。
二、"本心"铁本
在吴晓波《大败局》中出现的企业家人物众多,而其中让人印象深刻、心难平的不多,戴国芳和他创建的"江苏铁本铸钢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
01;实干家风范
戴国芳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是个实干家,一心只想着做事是出了名的"五不老板"。上世纪90年代,苏南模式如日中天,戴国芳也不甘人后,在有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炼钢。后来更是承包了六家濒临倒闭的钢铁厂,就这样,1996年,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在常州成立。
所谓"铁本",在戴国芳口中是以铁为本,这种将钢铁植入本心的理念在后来对铁本更是影响深远。据当地人说,铁本的"高炉项目"落地时,戴国芳曾对着高炉长跪不起。这一年,铁本向全国销售了100万吨钢铁,规模迅速扩大,销售收入超过了1亿元。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戴国芳亦然,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他决定让铁本飞得更高、走更远,于是他向政府递交了新厂的修建计划。
总被戏称为"内斗大省的江苏省",地域之间摩擦不断,2000年之后,苏州、无锡一骑绝尘,常州的发展却有些缓慢,当地的官员看着这样的情况心中也很是着急,而正在此时,铁本的扩产计划让他们眼前一亮。
一方面,钢铁项目投资大,见效快,对GDP拉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戴国芳人品信得过。如此,双方一拍即合。
02:奋斗者落幕
在当地官员的推动下,铁板产能一再扩张,在短短的六个月时间里,新厂产量规划从260万吨扩大到840万吨,规模占地从2000亩攀升到9379亩,总投资106亿元,这一时期的戴国芳信心满满,也就是此时放出了"3年内超过宝钢,5年内追上浦项"的豪言。
但当时的戴国芳并没有那么多钱修建新厂,于是他联合当地政府向银行贷款修建新厂,这样的计划又如何获得审批资格,戴国芳新厂的存在其实涉嫌违规了。
虽然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加速地方的发展,但是在中央眼里,他们却想着如何控制经济过热,那时宏观调控正在酝酿之中,因为钢铁行业已经向钢炉中的火一样滚烫了。
就这样,未批先建的铁本项目被新华社记者写入内参。国家九个部委来到常州对铁本进行彻查,只不过彻查之后的题本并没有被查出贪污腐败,这也从侧面表示出来,当时的常州市委书记想做实事,戴国芳也想做实事,只不过时运不济罢了。
身陷囹圄的戴国芳因为读书不多,不懂政治,连带铁本走向了末路,好在铁本最后审判时法罪错位,原先公告的五大罪名一个也没有出现,最后以虚开发票罪,这个行业公认的潜规则提起诉讼。
虽然板子打在了铁本身上,但是戴国芳也需明白,铁本的衰败,是因为他对法律的不重视,作为企业,还是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经营,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度,铁本就是前车之鉴。
三、"工作狂"沙钢
在铁本落幕之后,他的东安老厂被本地的鑫瑞钢铁收购,没过几年,鑫瑞又被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沙钢收购。而此时的沙钢,正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01:"领头人"的效率
作为沙钢的创始人,沈文荣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他毫不犹豫的引进最新钢铁技术及生产线;另一方面,他却在成本上极致的进行控制。
从1984年沈文荣就担任了江苏省张家港市钢铁厂厂长,他上任之后,一改生产线杂乱的局面,重新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最新短流程设备,只为提高钢铁厂产量,在他的正确决策之下,江苏省张家港市钢铁厂产量迅速提高,更是达到了60%的市场占有率。
而沈文荣的魄力从来不局限于此,他在2001年的"凤凰"项目中,更是跑赢了时间。那时,蒂森克虏伯的"凤凰"钢厂成本高,竞争力低,濒临倒闭,四处寻找买家。沈文荣得知之后,他选择将这家德国钢厂如数"吞下"。
万里路程如何解决?沈文荣选择了整体搬迁,整个过程沙钢耗费200亿,在德国将25万吨设备拆卸,运往中国,重新组装。
凭借着这套设备,沙钢的产能直接跃升到1000万吨以上,成为了国内钢铁巨头。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搬迁所处的时期也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过沙钢用自己的方式跑,赢了时间,赢得了掌声。
作为沙钢的"领头人",沈文荣不仅做事有魄力,而且是个十足的工作狂,若在国内出差,长三角地区,无论多晚,他都会赶回沙钢然后回家。
除此之外,沈文荣还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沈文荣将自己的做事风格带给了整个企业,沙钢工作人员也领会到这种精神,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设备上的不断更新,加上工作人员的"卖命",沙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再后来更是收购了江苏淮钢集团,常州鑫瑞特钢等多家钢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更是进入了世界500强,可以说对于整个中国钢铁行业而言,沙钢功不可没。
02:后继者的"追赶"
沙钢很辉煌,在很长时间都高居中国钢铁行业的榜首,营业额更是高达2520.85亿元,甚至沈文荣还被称为"钢铁沙皇",只不过在后继者的追赶之下,沙钢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根据沙钢集团2019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沙钢净利润为32.37亿元,不到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在业绩下滑之际,沙钢的负债规模也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截至一季度末,沙钢集团资产总计2075.97亿元,负债合计1243.41亿元,而沙钢系更是退出了一家参股公司。
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沙钢近年来与金融机构合作频繁,尤其是今年以来,沙钢发行了不少债券,其中不少用于偿还到期银行贷款。
沙钢在丢掉钢铁行业榜首之后的业绩以及一连串的举动,让人浮想联翩,沙钢早已不复往日辉煌,但对于"百足之虫"而言,找对方法度过难关并不是一件难事,且看沙钢如何破局了。
四、"新秀"德龙
身为德龙钢铁集团的董事长,丁立国很骄傲的是在几十年时间里,自己能够抵制各种诱惑,没有去做其他行业。直到今天还在牌桌上,没有挂掉。
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呢?从上述三家民营钢铁企业发展中就不难看出,钢铁行业属于基础设施级行业,受到经济大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也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
就比如2004年的铁本,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控制产能,去杠杆,这个投入了几百亿的民营钢铁企业成为了牺牲品,甚至仍然有人把戴国芳称为是宏观调控祭旗者。不过,德龙却出现在铁本没落之际。
很难想象,曾经显赫一时的国有独资公司渤海钢铁,即最后是被民营的德龙钢铁集团收购,德龙也因为对渤海钢铁企业的重整,实现3000万吨钢铁产能,成为了新一代的钢铁巨头。而德龙在这么多年以来能够走向壮大的原因是:
其一,领导者的真知卓识。
跟上述三家企业不同的是,德龙的董事长丁立国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专业学习机械制造,他不仅了解大量关于机械和制造的专业知识,而且思想觉悟较其他民营企业董事长高,政治敏锐性强,能够及时窥见时代对于企业的影响,及时作出政策调整,在他眼中,找寻自身产品的定位最为重要。
其二,对科技创新极为重视。
丁立国一上任就拿出了5亿的资金投入高技术生产线中,在他的认知观念里,一定要让企业科技走在前沿,在其他企业仍然使用传统产品时,德龙早已研发出"领跑"的新产品了。
有着观念先进的的发展理念,德龙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铁行业,其钢铁厂不仅仅是国家4A级景区,更是有着国内最大的钢铁金刚园,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
这几年德龙发展势头极猛,企业资产规模约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虽然它只是钢铁行业的"新秀",但是所表现出的巨大潜力让不少人惊叹,它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实力抢占着市场,甚至有望成为下一个钢铁行业的"王者"。
时代的变迁要求每一个行业主动寻求发展,钢铁行业也不例外,中国钢铁行业所达到的成就是背后无数企业用汗水与血泪炼就的。对于正在蓬勃兴起的企业而言,唯迎难而上,与时俱进,方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内容来源:料道
中国铁合金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得擅自拷贝或转载,否则视为侵权,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 [责任编辑:kangmingfei]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