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41.39万元,同比增长99.42%;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55.05万元,同比增长56.17%。这是慈湖高新区2021年亩均效益评价的成绩单。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距离沪苏浙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用好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这把尺子,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1月29日,在马鞍山市兴达冶金新材料有限公司无缝实芯纯钙包芯线生产车间,一台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设备的一端,金属钙丝、钢带缓缓进入,细长的包芯线成品慢慢地从设备的另一端“流出”,一圈一圈绕成一个线垛。
马鞍山市兴达冶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研发生产炼钢脱氧剂、合金包芯线、炼钢专用合金等产品的企业。“创立初期,我们只能做技术门槛低的产品,价格上不去。”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安说,这些年来,企业亩均效益不断提升,秘诀在于加大技术研发力度。2010年,该公司成功研发出实芯纯钙包芯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这是我们企业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则是在2014年,我们通过引入技术人才,开发出氮合金包芯线,公司销售额连创新高。”李国安介绍,随后的几年,企业氮合金包芯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内首家氮合金包芯线批量生产企业,客户名单上又新增了中天钢铁、敬业集团、唐山钢铁、宣化钢铁等钢铁企业。2021年,马鞍山市兴达冶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亩均税收从2020年的20.76万元增长到26.5万元。
“年底,我们研发的1万吨高温氮化材料项目即将投产,这将是我们的第三次飞跃。”李国安说,目前公司的业务主要涉足钢铁行业。新项目投产后,企业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水泥生产、铝加工、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等领域,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说,技术研发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智能化改造的双向发力,则让企业迎来新生,焕发出蓬勃朝气。
1个车间,18道工序,日产果脯糖浆480吨,却只有4个工人,这是记者在马鞍山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看到的生产场景。2019年之前,马鞍山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柠檬酸。但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没有竞争优势。2019年,该公司投入1.5亿元,淘汰柠檬酸生产设备,引入果脯糖浆智能化生产线。
“在过去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提高了原先低效用地的效益,也让厂区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马鞍山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跃介绍说,以前,企业一年只能生产柠檬酸5万吨,现在果脯糖浆年产量达15万吨,年产值从过去的3亿元提高到现在的4.5亿元。
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马鞍山中粮又在思考向细分市场进军。“打算投资1000万元,建一条小包装生产线,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姚跃说,这条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可增加4000多万元。
如今,通过“追新赋智”提高亩均效益,已成为慈湖高新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2021年,我们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亩均效益评价,工业企业共评出A类企业81户、B类企业181户、C类企业101户、D类企业7户。”慈湖高新区经贸部亩均效益相关负责人黄雪霏介绍,参评工业企业及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均位列全市第二。
走基层·看发展
跳出“摊大饼”的粗放发展思维,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经济发展,“亩均论英雄”折射出的发展逻辑,按下了慈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在“亩均”指挥棒的指挥下,企业的危机意识更强,上进动力更足。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直面存在的问题,从技术改造入手,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同样的土地结出更多“果实”。一把“亩均”标尺,也让政府部门找到了辖区短板,“瘦身强体”,优服务、强监管、提质量,充分释放亩均效益评价“试金石”效应,让“亩均”催生更多“高产”。
来源:人民网
- [责任编辑:Alakay]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