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近日,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辰新能”)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金额近亿元,投资方为海松资本。本轮融资将用于支持新一代储能系统产品及关键材料研发、进一步扩大生产基地产能,强化星辰新能在全钒液流储能行业的布局。
据介绍,星辰新能成立于2021年,主要从事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生产,业务贯穿石煤钒矿、电解液、电堆核心组部件、电池整机、储能系统等全产业链。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众多电力集团、工商业用户签订项目订单,预计全钒液流储能系统下半年量产。
液流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技术路线之一,与锂电池将电解质储存于电池内部不同,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储存于电池堆外部容器——充放电时,正负极电解质会分别从循环泵入电池堆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完成后,电解液会被重新泵回外部容器还原成原来的状态,照此循环往复。
由于液流电池是将能量储存于水性电解液中,且能量转化不依赖于固体电极,因此几乎没有燃烧爆炸的风险,安全性相对较高,被视为下一代储能的重要技术方向。
目前,储能领域应用最广的是锂电池,占据九成以上市场份额。不过,锂电的安全隐患一直是痛点,尤其是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去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且不宜选用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主要来自于锂电池)。液流电池入场迎来了机遇。
此外,液流电池在充放电次数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锂电池的充放电次数有限,一般在1000至4500次。液流电池一般都大于15000次,是锂电池的3倍以上。而液流电池中最成熟的技术分支——全钒液流电池,可充放电20000次以上,使用寿命能超过20年。
EVTank发布的《中国钒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预计,2025年国内钒电池新增规模将达到2.3GW,2030年新增量将达到4.5GW,届时钒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4GW,当年新增市场规模将达到405亿元。
全钒液流电池在学界的技术研发已有二十余年,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核心材料成本高等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而近两年,随着储能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全钒液流电池的项目也相继从实验室走出,在示范项目中落地。
星辰新能方面表示,公司已完成高性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STAR OS的开发。STAR OS系统效率达75%以上,可实现25000次以上充放电,使用年限超过25年。
STAR OS由星辰新能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刘素琴带队开发。据介绍,刘素琴是国内最早从事液流储能材料与设备研究的科学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973液流电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专注于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
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能量效率提升、性能提升等核心问题,刘素琴及中南大学研发团队在关键材料电解液、电极、隔膜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以电解液为例,其采用独特的电解液活化专利技术,大幅提升了钒资源利用率,在提升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电池成本。
从研发到量产,要翻越的一座大山便是成本。星辰新能通过改进电解液配置、提升钒资源利用率等方式优化成本,同时也在上游加强钒资源领域的布局。
据了解,星辰新能自持了湖南湘西古丈县的钒矿资源,近期还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五矿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往“钒钛首县”四川省盐边县进行交流,推进钒电池材料、高纯钒材料及电解液制备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在保证原料供应的基础上,星辰新能还能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回收钒电解液,形成“生产-使用-回收”的闭环,从而降低项目初始投入,减少用户前期的资金压力。
在量产进度方面,36氪了解到,今年5月,星辰新能的全钒液流吉瓦级工厂在常州武进落成,预计将于今年8月投产第一期300MW量产线,并在今年12月建成第二期700MW量产线,未来最终总产能将达到3GW。据称,其储能方案将在多个国家、省、市级重点储能项目中进行规模化应用。
来源36氪
- [责任编辑:tianyawei]
评论内容